接着上篇,这里还要反省下去年夏天的事。

事实是这样的: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,中国排名第一的女双被奥委会怀疑消极比赛。最终,世界羽联决议,8名涉嫌消极比赛的女子羽毛球运动员被取消比赛资格。

中国代表团因此被迅速得推上了风头浪尖,所以,“舌尖上的中国”,我猜,就是这个时候的创意。

那么,理由是什么呢?违背奥林匹克精神。

那么,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呢?《奥林匹克宪章》里告诉我们: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,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,并体现相互理解、友谊、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。

那么,于洋、王晓理为将最精彩的对决留在决赛,放水末轮,避免中国组合早日兵刃相见,错在哪里?因为她们违背奥林匹克精神。

那么,中国代表团保障国家利益,利用规则,何错之有?因为我们违背奥林匹克精神。

就这样,争论在紧握一点与多点开花中爆发开来,从国内到海外,从名人到草根。《华尔街日报》表示遗憾,《卫报》发表了《为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叫好,她们只是努力去赢得奖牌》。

当时的争论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:道德审判应不应该?运动员有没有错?小组赛制是不是脑子进水。

我的答案很简单:应该,没有,是。

设身处地,如果我是当场的观众,别说退票,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。

事后也有很多人矛头直指李永波,也就是中羽总教练,而呼吁原谅运动员,“她们只是为奥运梦想而奋斗”。这种开脱就更加无耻了,身在其位,不得不谋其事,这个道理不用教。

赛制该为这个“遗憾”而负责,这个观点到有几分的服众力量。篮球业界早已形成了“潜规则”,出现的球队自然而然的末轮“省力”。只不过篮球有五人在球场上打拼,而场下还坐着七个人,所以球员们问心无愧,观众们不虚此行,领导们怡然自得,这是多赢。

没必要把大帽子扣在自己的运动员头上,这是国内媒体该反思的。人民日报的道歉发表过了,各个同仁也该消停消停了。

很多简单的问题总是在复杂中讨论,在复杂中搅来搅去,最终还是被简单得搁置。习惯了,因为这是中国式的桎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