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化版本的电子书、业余的视频讲解与专业的阅读扩展,都在冲击着传统的出版商和出版业。读书的成本看似在被迫呈指数型的增长。

我虽然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,但是不愿意把他们买来后一直放在书橱里发霉,或者让他们一直躺在书架里安详到氧化发黄,自己沉浸在汗牛充栋、学富五车的快感中。相比之下,我更愿意在他们入门之日在扉页刻上自己的红章,随后外派出去。书如同我的孩子,尽管大多数放养出去后回来已是满目疮痍,甚至有些完全不回来了,改姓了,但我依然觉得很有价值。

科研是苦的。要想熬出头,必须耐得住寂寞,坐拥皋比,在寂寞中自得其乐。然而,千篇一侓的日子,很难找到持久的欢乐,也谈不上什么忧愁。没有变化的生活,就像一台老式的黑白打印机,印刷着一张一张岁月,成册时却发现是一样的单调,索然无味。

这个时候,我往常会端起一本书,打开音乐,戴上德瑞博士的耳机,开始沉溺于新的世界。每当我从不同世界返回现实后,心里总会多一些情感,或是掠过一丝充满悲怆的温柔,或是吃尽奇幻风情后的兴奋,亦或是仍沉溺于愤怒的冲动,我的内心都得到了满足。

诸希矜宥,我不是不喜欢中文古名著。汉语历史著作是一定要读的,而且要多读,只不过现在的我拿起笔(也就是键盘),不太想讲关于读古名著的事儿,水平不够而已。

相比于国内老名著,阅读外文译本还是轻松一些。对我而言,不需要过分地花精力去学习语义、语意、语艺、寓意和余意,只需要沉浸在故事本身即可。

谈及到国外的著作。在我成长历程里,对我影响最大的5个人:罗贯中(罗本)、儒勒·加布里埃尔·凡尔纳阿瑟·柯南·道尔三毛(陈平)、乔安妮·凯瑟琳·罗琳丹·布朗。如果从阅读数量上来讲,需要再加一位的话,大概是余秋雨

罗贯中,和他的老师,施耐庵,合著了《水浒传》,开创了章回小说先河;随后,在老师的影响下,罗贯中又独立改编了陈寿的《三国志》,创作了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,走上了巅峰。施耐庵的存在无法考证,目前学术圈有一个观点,施耐庵即罗贯中,因为作者列表中的“施耐庵 罗贯中”,倒过来读则为“俺乃是 罗贯中”。这种说法简直是无稽之谈,为什么不把“罗贯中”三个字也倒过来呢!无论如何,这部作品在此后的几千年间,影响了不同时代下的芸芸众生。时代在变,《三国演义》的影响丝毫不曾退化。

儒勒·凡尔纳的作品合集有个冠名,叫做《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》。世人最喜欢的是他的三部曲,《格兰特船长的儿女》《海底两万里》《神秘岛》,也是被翻译成中文最早的、次数最多的。对于我,更喜欢称为凡尔纳六部曲,外加《八十天环游地球》《气球上的五星期》《地心游记》。受限于时代知识体系,凡尔纳太空作品没有得到很高的关注,然而对地描绘还是很有味道的。

阿瑟·柯南·道尔由于早期翻译的失误,在国内被认为其姓“柯南道尔”、名“阿瑟”,实则有误。道尔的文笔简练明快,善于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人物和场景,使得故事节奏紧凑,情节跌宕起伏,读起来既具有文学性,又不失通俗易懂。简单讲,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结合体。最为惊讶的是,精心构建案件的背景和线索,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,仿佛置身于案发现场。阿加莎·克里斯蒂亦然,只不过在我内心里,还没有达到道儿的高度。《福尔摩斯》系列我看过不下是个版本了,最爱的还是小时候32开的那一版。那个时候,凌晨三四点,失眠时,尝尝爬起来钻进桌下,浸润到天亮。后期,我索性挪空了一个橱柜,改装成了书库。

三毛,爱上她的作品在我青年时是不可想象的。过去的我,不爱女人的文笔,认为要么太尖酸刻簿,要么不够宏大。三毛改变了我。她的写作风格自然、清新、朴素,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矫揉造作,却能够深刻地触动我的内心。其文字流畅、生动,富有画面感,在阅读过程中,带来了强烈的共鸣和情感投射。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经历,将这些主题娓娓道来,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她的真诚和情感。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异国情调和奇风异俗,轻松地把我带入,跟随她的笔触一起探索世界,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。《撒哈拉的故事》《温柔的夜》《万水千山走遍》,这个顺序读下来,整个人都沉迷了。

乔安妮·凯瑟琳·罗琳,也就是国人熟悉的JK罗琳,最著名的作品当属《哈利波特》系列了。小说共7部,后期拍成了电影,共8部。此外呢,罗琳还化名为罗伯特·加尔布雷思,写了侦探科莫兰·斯特莱克系列。《蚕》是入坑作,却是整个系列的第二部。后期,补充了《布谷鸟的呼唤》《罪恶生涯》和《致命的白色》。实话实说,除了《蚕》以外,其他的都太过于平庸了;且相较于罗琳侦探小说的领路人伊恩·兰金的构思,余下的三部似乎更倾向于对社会问题的倾诉和愤懑不平。

丹·布朗,和罗琳几乎是同一代的作家,同一时间开始写作、出书、出名。截止2023年,出版了《数字堡垒》(Digital Fortress,1998)、《骗局》(Deception Point,2000)、《天使与魔鬼》(Angels & Demons,2000)、《达·芬奇密码》(The Da Vinci Code,2003)、《失落的秘符》(The Lost Symbol,2010)、《地狱》(Inferno,2013)、《起源》(Origin,2017)7部作品。我把英文名也打上去了,只因有些作品的中文翻译实在是太相似了,分不清。永恒不变的罗伯特·兰登,就和夏洛克·福尔摩斯一样,疲于奔命般的为我抽丝剥茧、破案。布朗成功地将科学、宗教、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入到他的小说中,在二十年前是罕见的。《达芬奇密码》是最著名和最畅销的作品,但我独爱《天使与魔鬼》。可能,只是因为我去过罗马吧。

余秋雨,第一次知道他是在一个央视的节目上,当点评专家。虽然其题库范围后期广为争议,但对于年少的我,带来了很大的冲击。多么丰富的旅历才能塑造这么一个渊博的人啊!稍稍长大后,读了《文化苦旅》(1992)、《山居笔记》(1995)、《霜冷长河》(1999)、《千年一叹》(2000)、《行者无疆》(2001)、《借我一生》(2004);不甘心,又补充了《笛声何处》(2004)、《千年文化》(2007)、《我等不到了》(2010)、《何谓文化》(2012),等等。不得不说,92-04年的老余是顶尖的。